[艺术鉴赏]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卖画生涯
点击数:1337次
提起唐寅,或许多数人会想起“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雅事,这颇为唐才子增加了传奇色彩。然而,与传闻不同的是,唐寅一生坎坷、命途多舛,人生和仕途皆不顺畅。或许,这成就了他的艺术辉煌。同时,当时发达的江南商品经济,为唐寅参与艺术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唐解元又逢双劫难
唐寅字伯虎,另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生于成化六年(1470 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1523 年)十二月初二,明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
其父唐广德是开酒食店的商人,母邱氏。祝允明的《唐伯虎墓志铭》中写道:“其父广德,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师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唐寅自幼天资极高,聪慧过人。9 岁习举业,11 岁显才名,写得一手好字。15 岁入县学为生员,16 岁中秀才,17 岁补府学生员。他早年与文徵明同住阊门内吴趋里,又与文徵明同庚。唐寅以才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以画名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明史》载:“(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望子成龙的唐父不禁感叹:“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唐寅25 岁左右,父母、妻儿和妹妹等亲人相继离世,家道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劝诫下,遵从先父遗志,参加科举考试。
弘治十一年乡试,唐寅夺得头名解元,主考官梁储及学士程敏政对其文章非常欣赏。而弘治十二年,唐寅却卷入同考徐经的科场受贿案中,不仅被削除功名,还被捕下狱,身心受到极大创伤。在《与文徵明书》中,唐寅淋漓尽致地记述了科场舞弊案的过程。在高中乡试第一时,“荐绅交游,举手相庆,将谓仆滥文笔之纵横,执谈论之户辙”;被卷入科场舞弊案后遭受酷刑,“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最后以“夤缘求进”(编者注:攀附权贵,以求高升)的罪名被革除“士”籍,发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为下吏,不就而归。这一事件使唐寅的生活境遇十分难堪,亲友外人都对他充满鄙夷。此时的唐寅生计日薄,不但“继室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申异炊”,家人弃他而去,心高气傲的唐寅难以忍受如此落魄的情状。他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从此绝意仕途,并以诗明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又在《感怀》诗中云:“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从此以后卖文鬻画为生。
正德九年,宁王朱宸濠重金征聘时年45 岁的唐寅赴南昌,仅过半年唐寅就察觉到宁王有不轨之心,为自保他佯装疯癫脱身返乡。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虽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故依《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句,自号“六如居士”,自治印章“逃禅仙吏”一方。
从南昌返乡后,他常年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之不擅持家,生活困难,甚至常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借钱度日。书法家王宠也常接济他,并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儿为儿媳。嘉靖二年,54 岁的唐寅健康状况更差,是年秋应好友之请去东山王家,因见苏东坡真迹词中“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一句触动心怀,返家后卧病不起,不久离世。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凑钱安排了他的后事,祝允明写下千余字的墓志铭,王宠手书刻之碑上,后世所知的唐寅生平,多从这块墓志铭碑中得来。唐寅初葬桃花坞北,嘉靖26 年又迁葬横塘镇王家村。
放荡不羁“被”点秋香
唐寅放浪不羁、挑战叛逆、不拘礼法的性格从其诗文中可观一二。他在《画谱卷》题记中称:“予弃经生业,乃托之丹青自娱”,表示“寄兴寓情,更求诸笔墨之外”。《把酒对月歌》道:“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以诗明志表达不仕之心。他更以狂羁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壶携杯归去来,南湖又报荷花开。锦云乡中荡舟去,美人鬓压琵琶钗。”
他在《题画陶毂》卷三中言道:“信宿因缘逆旅中,段词聊尔识泥鸿;当时我做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典出陶毂仕北周时,有一次出使南唐,面目威严。中书侍郎韩熙载让歌伎秦弱兰侍夜,共枕席时陶毂作《好春光》词相赠,次日南唐设宴,席间唱此词,陶毂因害羞而脸红。唐寅即写此事并说:“当时席上换作是我,就不会因羞惭而脸红。”而《焚香默坐歌》更直截了当地宣称:“头插花枝手把杯,听罢歌童看舞女。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为耻。乃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人没天理。阴为不善阳掩之,则何益矣徒劳耳。”他认为“食色性也古人言”,既然纵情声色就要敢做敢说,坦坦荡荡,毫不掩饰,并嘲讽和鄙视那些假道学、缙绅士大夫的表里不一。
明中期以后,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物欲的追逐及自我价值的肯定成为人们的生活重心。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一个主动参与市场交易、自食其力的书画家群体,大批文人书画家参与到市场中来,这为唐寅卖文鬻画谋生创造了条件,更使他成为明代中后期市民阶层知识精英的形象代言人,甚至被演义出各种风流韵事,最为著名的就是“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雏形最早见于明代小说家王同轨的《耳谈》,大意是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陈公子便暗访秋香踪迹,乔装改扮进入官宦人家做了公子书童。当陈元超发现两个公子已经离不开他时,便谎称回家娶亲。两个公子说,府上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陈公子说,那就点秋香吧,遂心如愿喜结连理。这就是《耳谈》中以笑传情,因情结缘的爱情故事。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中,将这个故事附会到唐伯虎身上,写成《唐解元一笑姻缘》,后人再由“一笑”发展为“三笑”。原本是“陈公子点秋香”,就这样变成了“唐伯虎点秋香”。
究其社会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中下层文人亟需寻找一位本阶层精神理想和情感意志的形象代言人,而唐寅放浪不羁、挑战叛逆、不拘礼法的性格恰好符合这种心理诉求, 于是就把点秋香的故事附会到唐伯虎身上。其实秋香是一名以绘画见长的金陵名妓,比唐伯虎大20 岁。据明代《画史》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在《金陵琐事》中,有秋香向唐寅老师沈周学画的记载。沈周还为秋香画过一幅画,并写词《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其中有“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