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清代书画家陶方琦的奇闻轶事

点击数:1820次
 被称为江南人才名镇的绍兴县陶堰,曾出过许多书画名家,清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陶方琦正是其中之一。他因不俗的艺术成就而被列入《中国名人大辞典》,成为艺术类中三名陶姓名人之一(另两人是陶侃和陶渊明)。虽然时隔一百多年,书画界却仍流传着陶方琦的许多奇闻轶事。
 
  单联引出书法世家
 
  柯桥的范女士前不久从网上购得一副单联,红色的洒金鱼子宣纸上,“瑶山玉水心迹双澄”八个字,清俊遒丽,丰润灵活,上面盖有两方印章,显示作者为清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陶方琦。
 
  上周,范女士请绍兴多名书画家辨认后认为“疑是真迹”,尚存疑惑的范女士前往陶方琦后人所居的陶堰镇浔阳村,经其玄孙仔细辨认,指出其字和其曾祖父如出一辙,且其上面所盖印章,曾为其儿时所见,确认系真迹无疑,陶方琦的此单联也由此转交陶家后人收藏。
  虽然时隔一百多年,然而,书画界却仍流传了陶方琦许多奇闻趣事。同为陶堰人的我县青年画家屠志炜,称“曾在《江南人才名镇——陶堰》一书中看到过写陶方琦相关文章,对前人只有敬畏。”而对书画历史颇有研究的我县青年书法家陆水龙,则感叹“艺术没有代沟,看陶方琦的作品,文字风格似靖节先生高风亮节,书法取法苏米,飘逸似有魏晋风度,极具创意,别有韵味,独立成画,整体成诗,就知陶是诗文书画并驾齐驱。”
 
  据陶方琦后人介绍,今天绍兴古城尚留有陶方琦不少书画作品,府山越王台尚可见陶方琦手书的诸多碑文,而沈园大厅内的白描陆放翁像及《钗头凤》书法也是陶所作。陶方琦堂弟陶浚宣除了在东湖遗留下不多石刻,其所书的张矅的神道碑,开一代碑风,为今人所收藏。
 
  诗词书画多见风骨
 
  据《会稽陶氏族谱》记载,陶堰陶氏,源出江西浔阳,始祖陶岳是晋朝大将军陶侃之孙靖节先生陶渊明的后裔。在浔阳村,今年90高龄的退休老师陶家骏,经族人推荐,正在编修陶氏家谱,从陶家骏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到,陶方琦出生于陶堰书香门第,祖父陶际尧系清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陶家所居的台门因此被称为中书台门,而上世纪中叶,浔阳村人尚可见中书台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等匾,说的正是陶方琦和陶方琯兄弟俩同年殿试甲科进士之事。陶方琦之作品,可见先祖靖节先生之风骨。
 
  陶方琦虽然享年仅40岁,但著作丰富,其编撰《许君年表》在今天尚有极强文史价值,刊行于世的作品另有《湘湄阁诗集》、《撰庐骈文集》等214卷,诗书画堪称三绝。陶方琦善写隶真草,尤其是行书,深得右军笔法,且自成一体。在绘画中,尤喜写兰。二十多年前,其孙陶馨远将尚存的家书汇集成册,请沙孟海题签,并将其所作的兰花册页18张,合订成册曰“香草灵嬉图”。据陶家后人讲,此画当年捐绍兴市文物局收藏。
 
  艺术没有时代之隔
 
  陶方琦是晚清著名文史大师越缦老人李慈铭的弟子,蔡元培与之同师。他和鲁迅的老师、三味书屋私墪先生寿镜吾等往来甚密,也留下了和友人间的许多佳话。
 
  陶方琦系李慈铭高足,《清史稿列传》有载。据陶氏后人忆述,两人长期住在京师,生活上互相照顾,思想上常有交流。李慈铭很喜欢陶方琦画的兰花,两人多次合璧,陶画兰,李题诗。如李的《题子缜墨兰》曰,“采采幽香远欲闻,郑公书带与缤纷。虚堂客去风来候,绕壁寻诗总为君”。前两句写墨兰的花和叶,似有香可闻,似有带可见,后两句写其观画入神、绕壁寻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三味书屋是当时会稽有名的私塾,陶方琦和寿镜吾曾在此读书。陶方琦长寿镜吾4岁,两人关系甚笃。同治八年,两人同考上秀才。光绪二年,陶方琦考上进士,赴京做官,而寿镜吾则不再参加科举,接父亲班教书。陶方琦临行前与寿镜吾在兰亭握手话别。陶方琦喜交友,与同龄知友结成诗社,成了当时知名的“皋社”。多年后返乡,陶方琦约了当时文人墨客在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画,而其所作的《兰石图》在众人作品中稍胜一筹。而寿镜吾不喜跟官府打交道而未曾参加,但陶回乡时他却写了勾践灭吴的故事,赠送予陶。上世纪末,寿镜吾这一作品在武汉被发现,重新引出了这段佳话。
 
  人生短暂,艺术长存。如今社会和谐,曾散佚的先人作品被今人发掘,时见于拍卖市场。记者了解到,去年,西泠印社及国内多家知名拍卖商行对陶方琦的书画、篆刻等作品进行拍卖。但正如陶方琦后人所言,艺术是用来欣赏的,占有并非纪念的最好方式,真正的艺术,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将为人们所欣赏。
电话: 010-87914788
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旧忠路五环国际11栋1605#
技术支持:无锡天地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